



3月22日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《“十四五”現代能源體系規劃》的通知,要求在西藏、川西、青海等高溫地熱資源豐富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。
《規劃》明確,在能源低碳轉型方面,“十四五”時期,單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%。到 2025 年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%左右, 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 39%左右,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,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%左右。
《規劃》提出,積極推進地熱能供熱制冷,在京津冀、山西、陜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區域大力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制冷。在西藏、川西、青海等高溫地熱資源豐富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。
2021年9月,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》指出,在西藏、川西、滇西等高溫地熱資源豐富地區組織建設中高溫地熱能發電工程,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中低溫和干熱巖地熱能發電工程。
根據目標,到2025年,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規范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管理流程,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信息統計和監測體系基本完善,地熱能供暖(制冷)面積比2020年增加50%,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,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;到2035年,地熱能供暖(制冷)面積及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力爭比2025年翻一番。
在加快推進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方面,《規劃》要求,推進太陽能、地熱 能、空氣能、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。積極推進南方地區集中供冷、長江流域冷熱聯供。全面深入拓展電能替代,推動工業生產領域擴大電鍋爐、電窯爐、電動力等應用,加強與落后產能置換的銜接。因地制宜推廣空氣源熱泵、水源熱泵、蓄熱電鍋爐等新型電采暖設備。
提升東部和中部地區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水平。以京津冀及周 邊地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為重點,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,加快調整能源結構,開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轉型示范。積極發展風能、太陽能、生物質能、地熱能等新能源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 東部和中部地區新增非化石能源年生產能力 1.5 億噸標準煤以上。
《規劃》要求,加強鄉村清潔能源保障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地熱能,推動形成新能源富民產業。堅持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農村冬季清潔取暖,加大電、氣、生物質鍋爐等清潔供暖方式推廣應用力度。積極穩妥推進散煤治理,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。以縣域為單位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,探索建設“零碳村莊”等示范工程。
《規劃》提出,展望2035年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%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,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,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,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