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,是我國重大的戰略決策和堅定承諾,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,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。四川倚重省內門類齊全的能源結構,樹立先立后破的產業結構思維,探尋安全可靠的能源替代新路。
仲夏5月,四川省地熱產業聯盟在成都城南一座大廈里低調揭牌,作為全國首個省級地熱產業聯盟,它承載的功能與價值不僅僅是利益聯結與重塑行業品牌的需要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需要,更是“雙碳”背景下,地熱資源“產學研”發展與轉化的需要。
類型豐富,兼具高、中、低溫地熱資源的四川在開發利用上有獨到的“話語權”,中國地質調查局調查評價數據顯示,全省地熱資源僅淺層地熱能就達164億平方米,折合標準煤逾3000億噸,可開發利用總量居全國第三位。早在2007年,四川就開始在民用建筑領域試水地源熱泵示范應用工作,3年后頒布了全國首個地源熱泵地方標準。從技術應用到行業示范推廣方面,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全川地熱資源開發與利用的“體系化”思路。
四川地熱領域的話語權還與科研實力支撐密切相關,成都理工大學上世紀80年代就致力于地熱研究,西南石油大學地熱鉆頭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,川大、電子科大、西南交大以及“國字號”的科研院所均有涉足,成型的研發團隊與省內眾多的地勘設計鉆探隊伍,成為四川地熱資源領域的“集成系統”。
但是,受制于空間距離、氣候特征、資源分布及產業發展階段等客觀因素影響,四川的地熱產業資源開采難、轉化難、利用難,90%以上仍處在洗臉、泡澡、煮雞蛋等低附加值階段,2019年川藏鐵路沿線僅川西高原甘孜州就勘查出40攝氏度以上的溫泉170多處,“處在深閨人未用”,梯級利用嚴重不足,特別是運用于建筑節能領域的推廣面積僅為天津市的6%左右。
加快推進地熱資源勘探開發與轉化,四川地熱資源面臨“風口”也面臨“關口”。四川省地熱產業聯盟能給理事單位成員方提供哪些價值?這是聯盟的“出生之問”。顯然,聯盟理事成員單位就是要在重大政策協同、重點領域協作、市場聯動與產學研轉化方面同下“一盤棋”,全面激活“操作系統”。
事實上,四川劍指雙碳目標,結合“十四五”規劃已祭出“組合拳”,隨之一系列配套文件已先期為地熱資源“賦能”,一個萬億級的低碳產業賽道呼之欲出。從省級層面系統研究和全面總結全省各地區、各類型地熱資源特征和開發潛力,支持公共建筑地熱能規;瘧,服務美麗四川建設;同步開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群、成都都市圈、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區地熱需求調查評價工作,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;啟動烏蒙山區、秦巴山區等為重點,實施低溫地熱資源勘探示范工程,為農村供暖、零碳示范旅游區、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提供支持,服務鄉村振興……
這是一套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 “四川方案”,按照“全面系統、突出重點、梯次推進”的原則,成都在試點示范工作中搶先分享“紅利”,現已建成17個分布于10個區(市)縣的淺層地熱項目,應用領域涵蓋交通樞紐、住宅、學校、醫院、商業綜合體和酒店,應用面積達122.1萬平方米,折合標煤1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600噸。最有代表性的成都東客站冬夏地源熱泵空調系統項目,“把大自然請進車站里”,成為理想化低碳項目應用的象征。
我國著名采油氣專家、博士生導師、西南石油大學原校長趙金洲對地熱資源的“四川方案”格外看好,他說,地熱是無污染的可再生清潔能源,資源穩定可靠。他建議四川地熱產業項目強化“實用性”,下一步應重點在建筑體冷熱聯供、工業供能、廢棄礦井熱能利用、農業畜牧業和地熱發電領域廣泛推廣。趙金洲用“插上雙碳翅膀的萬億級產業”對四川地熱資源表達了無限的期許。